骨與關節血液檢查項目多樣,常見的有血常規、血沈、C反應蛋白,稍少見的有類風濕因子、抗鏈球菌溶血素O,罕見些的有自身抗體譜、組織相容性抗原B27等。
1. 血常規:通過對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各類細胞的數量、形態等進行分析,可瞭解是否存在感染、貧血等情況,比如白細胞計數升高可能提示有炎症,而貧血時紅細胞相關指標會出現異常,輔助判斷骨與關節疾病是否伴隨全身性血液異常。
2. 血沈:全稱為紅細胞沈降率,能反映體內炎症反應或其他病理狀態。在骨與關節炎症疾病中,血沈常可增快,如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血沈數值會明顯高於正常範圍,可用於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評估。
3. C反應蛋白: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在炎症、感染、創傷等情況下迅速升高。在骨與關節感染、自身免疫性關節炎發作時,C反應蛋白水平快速上升,比血沈變化更為靈敏,有助於早期診斷病情變化。
4. 類風濕因子:是一種自身抗體,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陽性率較高,但並非類風濕關節炎所特有。其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出現陽性,檢測類風濕因子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病情判斷有重要意義。
5. 抗鏈球菌溶血素O:簡稱抗O,主要用於輔助診斷風濕熱。當人體感染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後,體內會產生抗O抗體。若骨與關節出現游走性疼痛等疑似風濕熱症狀時,檢測抗O有助於明確病因。
6. 自身抗體譜:包含多種自身抗體檢測項目,如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等。對於診斷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累及骨與關節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重要價值,不同抗體的陽性組合可輔助疾病的診斷與分型。
7. 組織相容性抗原B27:與強直性脊柱炎密切相關,90%左右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該指標呈陽性。對於有脊柱、骶髂關節疼痛等疑似強直性脊柱炎症狀的患者,檢測此指標可輔助診斷。
進行骨與關節血液檢查前,要注意保持正常作息,避免熬夜和劇烈運動,檢查前一天晚上10點後禁食禁水,以免影響檢查結果準確性。檢查後若結果異常,需及時就醫,醫生會結合症狀、體徵及其他檢查綜合判斷病情,制定合理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