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挫裂傷的CT表現主要包括腦實質內混雜密度影、周圍水腫帶、佔位效應、散在點片狀出血灶、腦室受壓變形等。
1. 腦實質內混雜密度影:腦挫裂傷最典型的CT表現為局部腦組織呈高低密度混雜影,其中高密度區域為出血灶,低密度區域為水腫或壞死,常見於額葉、顳葉等易受衝擊部位。
2. 周圍水腫帶:損傷區周圍常伴隨低密度水腫帶,CT值較正常腦組織低,水腫範圍在傷後24-72小時逐漸擴大,可加重佔位效應。
3. 佔位效應:挫傷灶及水腫可導致鄰近腦組織受壓移位,表現為中線結構偏移、腦溝變淺或消失,嚴重時可誘發腦疝。
4. 散在點片狀出血灶:CT上可見多發小片狀高密度出血區,CT值通常為50-80HU,出血灶可融合成較大血腫,多見於對衝傷或旋轉暴力損傷。
5. 腦室受壓變形:當挫裂傷累及腦室周圍區域或合併嚴重水腫時,同側腦室可能受壓變窄甚至閉塞,雙側腦室不對稱性改變提示病情進展。
腦挫裂傷的CT表現需結合臨床動態觀察,初次檢查未發現異常者若出現意識障礙加重,需復查CT排除遲發性出血。患者及家屬應避免劇烈活動、情緒激動,防止顱內壓升高;恢復期需遵醫囑進行康復訓練,定期復查評估腦組織修復情況。若出現頭痛加劇、嘔吐、肢體活動障礙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