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臟瓣膜成形術後發燒可能是術後吸收熱、感染、肺不張、輸血反應、藥物熱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物理降溫、抗感染、促進肺復張、對症處理等。
1. 術後吸收熱:心臟瓣膜成形術後,手術創傷部位的組織會出現吸收熱,一般體溫不會過高,多在 38℃左右,通常在術後 3 天內出現。這是機體對手術創傷的正常反應。可先採取物理降溫,如使用退熱貼貼於額頭、頸部大動脈處,或用溫水擦拭腋窩、腹股溝等部位。若體溫超過 38.5℃,可遵醫囑服用布洛芬混懸液、對乙酰氨基酚片、柴胡口服液等藥物退熱。
2. 感染:術後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細菌、病毒等病原體侵襲引發感染,如傷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傷口感染時可見傷口紅腫、滲液等,肺部感染可能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狀。需進行血常規、C 反應蛋白等檢查明確病原體。細菌感染可遵醫囑使用阿莫西林膠囊、頭孢克肟分散片、阿奇霉素乾混懸劑抗感染;病毒感染可使用利巴韋林顆粒、磷酸奧司他韋膠囊、阿昔洛韋片等抗病毒治療。
3. 肺不張:術後患者因疼痛等原因不敢用力咳嗽、咳痰,導致痰液堵塞支氣管,引起肺不張,進而出現發熱。患者多有呼吸困難等表現。鼓勵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必要時可進行霧化吸入,常用藥物如氨溴索霧化液、布地奈德混懸液、異丙托溴銨霧化液,促進痰液排出,幫助肺復張。
4. 輸血反應:若手術中有輸血史,可能會出現輸血反應導致發熱,還可能伴有皮疹、瘙癢等症狀。應立即停止輸血,給予吸氧等支持治療。遵醫囑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苯海拉明注射液、葡萄糖酸鈣注射液等藥物對症處理。
5. 藥物熱:術後使用的某些藥物可能會引起發熱反應,如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藥等。在排除其他發熱原因後,考慮藥物熱。需在醫生評估後停用可疑藥物,一般停藥後體溫可逐漸恢復正常。
術後要密切觀察體溫變化,記錄發熱的時間、程度等情況。保持傷口清潔乾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按照醫生要求定期復查血常規、C 反應蛋白等指標,以便及時發現異常並調整治療方案。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睡眠,飲食上加強營養,增強身體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