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的診斷主要依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糞便檢查、細菌培養及其他檢查等。
1. 流行病學史:患者有不潔飲食史,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水源,或與菌痢患者有密切接觸史,尤其是在菌痢流行季節,如夏秋季,這些因素對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
2. 臨床表現:起病急,有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後重及黏液膿血便等症狀。急性菌痢患者發熱可高達39℃以上,伴有乏力、食慾減退等全身症狀;慢性菌痢則表現為病情遷延不愈,反復發作。
3. 糞便檢查:糞便外觀多為黏液膿血便,無糞質。鏡檢可見大量膿細胞、紅細胞及巨噬細胞,這是診斷菌痢的重要依據之一。
4. 細菌培養:糞便培養出痢疾桿菌是確診菌痢的金標準。在抗菌藥物使用前採集新鮮糞便標本,及時送檢,可提高培養陽性率。
5. 其他檢查:如血常規檢查可見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腸黏膜瀰漫性充血、水腫、淺表潰瘍等病變,對診斷有一定輔助作用。
對於疑似細菌性痢疾的患者,應及時就醫,積極配合醫生進行相關檢查。醫生會綜合各項檢查結果及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出準確診斷,並給予相應的治療。治療期間,患者要注意休息,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以促進身體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