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肝損傷是指由各類處方或非處方的化學藥物、生物制劑、傳統中藥、天然藥、保健品、膳食補充劑及其代謝產物乃至輔料等所誘發的肝損傷。
藥物性肝損傷是臨床上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之一,可發生在以往沒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來就有嚴重疾病的患者身上。藥物進入人體後,需要經過肝臟進行代謝和轉化。在這個過程中,某些藥物或其代謝產物可能會對肝臟產生直接或間接的毒性作用,導致肝細胞受損,肝功能出現異常。
藥物性肝損傷的臨床表現多樣,可能包括乏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黃疸、肝區疼痛等。嚴重的藥物性肝損傷還可能導致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引起藥物性肝損傷的藥物種類繁多,常見的包括抗生素、解熱鎮痛藥、抗結核藥、抗腫瘤藥、心血管系統用藥、神經系統用藥、內分泌系統用藥等。一些中草藥和保健品也可能引起肝損傷。
為了預防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在使用藥物時應嚴格遵循醫生的建議,不要自行增減藥量或擅自用藥。同時,應注意觀察用藥後的反應,如出現上述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進行肝功能檢查等相關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和治療藥物性肝損傷。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適當運動,增強體質,也有助於減少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