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膝關節炎是一種以膝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和骨質增生為主要特徵的慢性關節疾病。
骨性膝關節炎的發病原因較為複雜,主要與年齡、肥胖、創傷、關節畸形、遺傳等因素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膝關節軟骨逐漸磨損、變薄,關節軟骨下骨出現骨質增生,導致關節間隙變窄,關節活動受限。肥胖會增加膝關節的負擔,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創傷如膝關節骨折、脫位等,可能損傷關節軟骨和韌帶,增加骨性膝關節炎的發病風險。關節畸形如膝內翻、膝外翻等,會導致膝關節受力不均,加速關節軟骨的退變。遺傳因素也在骨性膝關節炎的發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骨性膝關節炎的主要症狀包括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活動受限等。疼痛通常在活動後加重,休息後緩解。隨著病情的進展,疼痛可能會持續存在,甚至影響睡眠。腫脹多為關節積液所致,嚴重時可出現膝關節畸形。僵硬主要表現為早晨起床或長時間休息後關節活動不靈活,活動後可緩解。活動受限表現為膝關節屈伸活動範圍減小,行走、上下樓梯等日常活動受到影響。
對於骨性膝關節炎的治療,早期主要採取保守治療,包括休息、減少負重、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如果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病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可考慮手術治療,如膝關節置換術等。
在日常生活中,骨性膝關節炎患者應注意減輕膝關節的負擔,避免長時間站立、行走和劇烈運動。注意膝關節的保暖,避免受寒。可以適當進行一些有益的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等,增強膝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維持關節的穩定性。同時,患者應定期到醫院復查,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