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性白血病,又稱髓系白血病,是一種起源於骨髓造血乾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白血病細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功能,並可浸潤其他器官和組織。
骨髓性白血病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但可能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如輻射、化學物質等、病毒感染等有關。患者常表現為貧血、發熱、出血、感染、肝脾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根據疾病的發展速度和細胞分化程度,骨髓性白血病可分為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慢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發病急,病情進展迅速,若不及時治療,患者的生存期較短。慢性髓系白血病起病相對緩慢,早期症狀可能不明顯,隨著病情進展,會逐漸出現乏力、低熱、多汗、體重減輕等症狀。
對於骨髓性白血病的診斷,需要進行血常規、骨髓穿刺塗片、細胞化學染色、免疫學檢查、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檢查等,以明確白血病的類型和預後因素。治療方法包括化療、靶向治療、造血乾細胞移植等,具體治療方案應根據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白血病類型和預後因素等綜合考慮。
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飲食、適量運動、避免接觸有害物質等,以降低患白血病的風險。對於已經確診的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保持良好的心態,爭取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