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缺血症是指下肢動脈出現狹窄或阻塞,導致下肢血液供應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和體徵的疾病。
下肢缺血症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這是一種常見的血管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的影響,動脈壁內會逐漸形成粥樣斑塊,使動脈管腔狹窄甚至完全堵塞。血栓形成、動脈炎等也可能導致下肢缺血。
下肢缺血症的症狀取決於缺血的嚴重程度。在疾病早期,患者可能會感到下肢發涼、麻木,行走一段距離後出現腿部疼痛,休息後可緩解,這種現象被稱為間歇性跛行。隨著病情的進展,疼痛會越來越嚴重,即使在休息時也會出現,稱為靜息痛。如果缺血得不到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肢體潰瘍、壞疽,甚至需要截肢。
診斷下肢缺血症通常需要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以及一些輔助檢查,如血管超聲、CT 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等。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藥物治療主要是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擴張血管藥物等,以改善血液循環。手術治療包括動脈旁路移植術、動脈內膜切除術等。介入治療則是通過血管腔內技術,如球囊擴張、支架置入等,恢復動脈通暢。
對於患有下肢缺血症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戒煙、控制體重、適當運動等。同時,要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定期復查,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並調整治療方案。這樣可以有效地緩解症狀,提高生活質量,降低截肢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