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腸梗阻是指由於多種原因導致小兒腸內容物通過障礙的一種小兒外科常見急腹症。
小兒腸梗阻的原因較為複雜,常見的包括腸道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腸閉鎖、先天性腸狹窄等;腸粘連,多由腹部手術或炎症後引起;腸道異物,如吞食的異物堵塞腸道;腸套疊,一段腸管套入另一段腸管;以及腸道腫瘤等。
小兒腸梗阻的症狀主要表現為腹痛、嘔吐、腹脹和停止排氣排便。腹痛通常為陣發性劇烈絞痛,嘔吐物的性質和量與梗阻部位有關。高位腸梗阻嘔吐出現較早且頻繁,嘔吐物主要為胃及十二指腸內容物;低位腸梗阻嘔吐出現較晚,嘔吐物可呈糞樣。腹脹一般在梗阻發生一段時間後出現,高位腸梗阻腹脹不明顯,低位腸梗阻及麻痹性腸梗阻腹脹顯著。停止排氣排便則是完全性腸梗阻的典型表現,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腸梗阻,梗阻以下部位殘留的氣體和糞便仍可排出。
對於小兒腸梗阻,一旦確診,應及時進行治療。治療方法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主要適用於單純性粘連性腸梗阻、麻痹性或痙攣性腸梗阻、蛔蟲或糞塊堵塞引起的腸梗阻等。治療措施包括禁食、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失調,以及應用抗生素防治感染等。對於絞窄性腸梗阻、先天性腸道畸形引起的腸梗阻以及經非手術治療無效的腸梗阻,則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孩子吞食異物。同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身體狀況,如出現腹痛、嘔吐、腹脹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以便早期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