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黃疸是由於肝外膽管或肝內膽管阻塞所致的黃疸,膽汁排泄受阻,膽紅素反流入血引起。
梗阻性黃疸的發生主要是因為膽管系統的梗阻,導致膽汁無法正常流入腸道。這可能是由於結石、腫瘤、炎症狹窄等原因引起的。當膽管被阻塞時,膽汁中的膽紅素不能順利排出,反而進入血液循環,導致血清膽紅素升高,從而出現黃疸的症狀,如皮膚和鞏膜黃染、尿液顏色加深、大便顏色變淺等。患者還可能伴有腹痛、發熱、寒戰等症狀,具體表現會因梗阻的部位和原因而有所不同。
對於梗阻性黃疸的診斷,醫生通常會根據患者的症狀、體徵,結合實驗室檢查如肝功能檢查、膽紅素測定、影像學檢查如B 超、CT、磁共振胰膽管造影等來明確梗阻的部位和原因。
一旦確診為梗阻性黃疸,治療的關鍵是解除膽管梗阻,恢復膽汁的正常排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因進行處理,如切除腫瘤、取出結石、解除膽管狹窄等。非手術治療則包括經皮肝穿刺膽管引流、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及鼻膽管引流等,這些方法可以暫時緩解黃疸症狀,為後續的治療創造條件。
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飲酒和暴飲暴食,預防肝膽疾病的發生。如果出現黃疸等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以便早期診斷和治療,避免病情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