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病是一種以侵蝕性、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確切發病機制不明,基本病理改變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並逐漸出現關節軟骨和骨破壞,最終可能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
類風濕病的症狀多樣,常見的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僵硬,且多呈對稱性。晨起時關節僵硬的情況較為明顯,活動後可有所緩解。隨著病情的進展,關節破壞加重,可能會影響關節的正常功能。除關節症狀外,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發熱、乏力、皮下結節、心包炎、胸膜炎等關節外表現。
診斷類風濕病需要綜合考慮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等多方面的因素。實驗室檢查中,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等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影像學檢查如X線、磁共振成像MRI等有助於瞭解關節病變的程度。
對於類風濕病的治療,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至關重要。治療的目標是緩解症狀、控制病情進展、防止關節破壞和畸形,提高生活質量。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藥物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手段,常用的藥物有非甾體抗炎藥、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生物制劑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嚴格按照醫生的建議用藥,定期復查,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類風濕病患者應注意保暖,避免寒冷、潮濕的環境。適當進行關節功能鍛鍊,有助於維持關節的靈活性和肌肉力量。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對控制病情也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