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傳染病,主要經水及食物傳播。
腸傷寒的典型臨床表現為持續發熱、相對緩脈、全身中毒症狀與消化道症狀、玫瑰疹、肝脾腫大等。患者在發病初期,體溫呈階梯式上升,可在數天內達到39℃至40℃。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會出現全身乏力、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消化道症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皮疹。在病程的第2至3周,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腸出血、腸穿孔等嚴重併發症。
診斷腸傷寒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以及流行病學資料。實驗室檢查中,血培養和骨髓培養是確診的依據。肥達試驗對診斷有輔助意義。
對於腸傷寒的治療,一般採用抗生素治療,常用的抗生素有喹諾酮類、頭孢菌素類等。同時,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加強營養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預防腸傷寒的發生,我們應該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不潔食物。加強個人衛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飯前便後。如果出現發熱、腹瀉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以便早期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