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是指肛管皮膚出現縱行、裂開性潰瘍,方向與肛管縱軸平行,呈梭形或橢圓形,常引起肛周劇痛。肛裂多見於青中年人,絕大多數肛裂位於肛管的後正中線上,也可在前正中線上,側方出現肛裂極少。
肛裂的主要原因是長期便秘、糞便乾結引起的排便時機械性創傷。肛管外括約肌淺部在肛管後方形成的肛尾韌帶伸縮性差、堅硬,此區域血供亦差,且排便時,肛管後壁承受壓力最大,故後正中線處易受損傷。
肛裂的主要症狀為肛門疼痛、便血和便秘。典型的肛裂疼痛具有週期性,表現為排便時疼痛、間歇期和排便後疼痛。便血為鮮紅色,量較少。便秘既是肛裂的原因,也是肛裂的結果,肛裂患者因懼怕疼痛不願排便,久而久之引起便秘,糞便更為乾硬,排便時又加重肛裂,形成惡性循環。
對於肛裂的治療,早期肛裂可採取保守治療,如保持大便通暢、局部坐浴、外用藥物等。對於陳舊性肛裂,多需手術治療。
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久坐久站,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如出現肛裂症狀,應及時就醫,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