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固澀是運用具有收澀作用的藥物,治療因正氣虛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的自汗盜汗、久咳虛喘、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等各種滑脫不禁證候的一種治療方法。
中醫認為,滑脫不禁的病症多由正氣虛弱,不能固攝所致。固澀法的運用,就是通過使用具有收斂固澀作用的藥物,以增強機體的固攝能力,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些藥物主要包括五味子、烏梅、山茱萸、芡實、金櫻子、桑螵蛸等。它們分別具有斂汗、止瀉、固精、縮尿、止帶等作用。
在臨床應用中,固澀法常與補益法配合使用。因為滑脫不禁的病症往往是由於正氣虛弱,臟腑功能失調所引起的,單純使用固澀藥物,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只有在補益正氣的基礎上,配合使用固澀藥物,才能標本兼治,提高療效。例如,治療自汗盜汗,常在益氣固表的基礎上,加用斂汗的藥物;治療久瀉久痢,常在健脾止瀉的基礎上,加用澀腸止瀉的藥物。
固澀法適用於久病體虛、正氣不固所致的滑脫不禁證候。對於邪氣未盡的病症,不宜過早使用固澀法,以免閉門留寇,使邪氣留戀不去,病情纏綿難愈。在使用固澀法時,必鬚根據病情的具體情況,辨證論治,合理用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發生。比如,合理飲食,適量運動,保持充足的睡眠等。如果身體出現不適,應及時就醫,聽從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不要自行用藥,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