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不需要手術時,常見的治療方法有復位、固定、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康復訓練等。
1. 復位:骨折後斷端可能出現移位,復位就是將骨折後發生移位的骨折斷端重新恢復正常或接近原有解剖關係,以重新恢復骨骼的支架作用。通過手法復位,醫生憑借專業技巧和經驗,在局部麻醉下,用雙手將骨折斷端輕柔地推擠、牽拉等操作使其復位。這能讓骨折部位恢復到相對正確的位置,為後續愈合創造良好條件,就如同搭建積木,只有位置擺對了,才能穩固搭建。
2. 固定:固定對於骨折治療至關重要,它能維持骨折復位後的位置,防止再移位。常見的固定方式有小夾板固定,通過選用合適的木質或塑料夾板,用繃帶捆綁在骨折部位周圍,起到固定作用;還有石膏繃帶固定,將石膏繃帶浸濕後纏繞在骨折肢體上,待其乾燥變硬,形成堅固的固定外殼。固定能讓骨折斷端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愈合,避免因肢體活動導致斷端摩擦影響愈合。
3. 藥物治療:可使用傷科接骨片,這是一種口服片劑,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壯骨,促進骨折部位血液循環,加快愈合;接骨七釐膠囊,具有活血化瘀、接骨止痛功效,幫助骨折處的瘀血消散,促進骨痂生長;雲南白藥膏,為外用膏劑,貼於骨折部位皮膚,能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緩解局部疼痛和腫脹症狀。這些藥物從內外不同途徑助力骨折恢復。
4. 物理治療:比如超聲波治療,利用超聲波的溫熱效應和機械效應,作用於骨折部位,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細胞代謝,加速骨折愈合;還有紅外線照射,通過產生熱效應,使局部血管擴張,增加血液供應,減輕疼痛和腫脹。物理治療能從外部給予骨折部位良性刺激,輔助其更好地恢復。
5. 康復訓練: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階段進行針對性康復訓練。早期可進行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如握拳、足趾屈伸等,能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中期增加關節的屈伸活動,逐漸恢復關節功能;後期進行負重訓練等,增強肢體力量和功能。康復訓練能讓骨折肢體逐步恢復正常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骨折治療期間,要嚴格按照醫生要求進行各項操作。定期前往醫院復查,以便醫生及時瞭解骨折愈合情況並調整治療方案。日常飲食中多攝入富含蛋白質、鈣等營養物質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等,為骨折愈合提供充足營養支持。保持良好作息,避免熬夜,讓身體處於良好狀態利於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