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的症狀之一,其病因較為複雜,主要包括膽紅素生成過多、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膽汁排泄障礙、同族免疫性溶血以及感染等。
1. 膽紅素生成過多:
紅細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等,可使紅細胞破壞增加,膽紅素生成過多。
腸肝循環增加,如先天性腸閉鎖、先天性幽門肥厚、巨結腸等,可使膽紅素重吸收增加。
紅細胞酶缺陷、紅細胞形態異常、血紅蛋白病等,也可導致膽紅素生成過多。
2. 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
缺氧和感染,可抑制肝酶活性,使膽紅素代謝受到影響。
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結合膽紅素增高症,如 Gilbert 綜合徵、Crigler-Najjar 綜合徵等,可導致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
3. 膽汁排泄障礙:
新生兒肝炎,多由病毒引起,如巨細胞病毒、乙肝病毒等,可導致肝細胞受損,膽汁排泄障礙。
先天性代謝缺陷病,如α1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半乳糖血症等,也可影響膽汁排泄。
膽管阻塞,如先天性膽道閉鎖,可使膽汁排泄受阻,膽紅素反流入血。
4. 同族免疫性溶血:
以 ABO 血型不合最常見,多發生於母親為 O 型,胎兒為 A 型或 B 型的情況。
Rh 血型不合較少見,但病情較重,多發生於母親為 Rh 陰性,胎兒為 Rh 陽性的情況。
5. 感染:
細菌、病毒、螺旋體、衣原體、支原體等感染,可引起新生兒黃疸。
感染可導致紅細胞破壞增加,膽紅素生成過多,同時也可影響肝臟功能,使膽紅素代謝和排泄障礙。
對於新生兒黃疸,家長應密切觀察寶寶的皮膚顏色、精神狀態、吃奶情況等。如果發現寶寶皮膚黃染加重、精神萎靡、吃奶差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就醫。醫生會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進行相關檢查,如膽紅素測定、血常規、肝功能檢查等,以明確病因,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