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間骨折的保守治療方法主要有手法復位、石膏固定、牽引治療、藥物治療、康復訓練等。
1. 手法復位:通過專業醫生的手法操作,對發生移位的肱骨髁間骨折斷端進行復位。因為正確的手法復位可以使骨折斷端盡可能恢復到正常的解剖位置,為骨折愈合創造良好條件。在局部麻醉下,醫生利用牽引、推擠等手法,糾正骨折的成角、移位等情況,讓骨折斷端相互對合,有利於後續的骨痂生長和骨折愈合。
2. 石膏固定:對於復位後的肱骨髁間骨折,使用石膏進行外固定。石膏固定能夠起到穩定骨折斷端的作用,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動,避免骨折再次移位。將合適的石膏繃帶纏繞在受傷的上肢,根據肢體形狀塑形,使骨折部位保持在復位後的位置,為骨折愈合提供穩定的環境,促進骨折處的修復。
3. 牽引治療:通過對患肢進行牽引,利用持續的拉力,對抗骨折斷端的移位力量。對於一些難以手法復位或復位後不穩定的肱骨髁間骨折,牽引可以逐漸糾正骨折的重疊、成角等畸形,使骨折斷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對線,同時減輕局部肌肉的痙攣,緩解疼痛,為骨折愈合創造相對有利的條件。
4. 藥物治療:可使用傷科接骨片、骨肽片、雲南白藥膠囊等藥物。傷科接骨片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壯骨的功效,能促進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加快淤血吸收,促進骨痂生長。骨肽片含有多種骨生長因子,可調節骨代謝,刺激成骨細胞增殖,促進新骨形成。雲南白藥膠囊能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腫,有助於減輕骨折部位的腫脹和疼痛,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
5. 康復訓練:在骨折恢復的不同階段,進行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早期進行握拳、屈伸腕關節等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腫脹,防止肌肉萎縮。中期逐漸增加肘關節的屈伸活動,改善關節功能。後期進行抗阻力訓練等,增強肌肉力量和關節穩定性。康復訓練能促進肱骨髁間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加快骨折愈合,同時最大程度恢復肘關節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治療期間要嚴格按照醫生要求進行護理和治療,定期復查,根據骨折愈合情況調整治療方案。保持患肢正確的體位,避免隨意活動導致骨折移位。注意觀察患肢的血液循環、感覺等情況,若出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