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滴進了空氣應根據輸液管連接不緊密、墨菲氏滴管液面過低、更換液體不及時、輸液結束未及時拔針、注射器抽吸空氣未排盡等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檢查連接部位、調整液面高度、及時更換液體、適時拔針、排盡空氣等。
1. 輸液管連接不緊密:在進行靜脈輸液時,若輸液管各個接頭處沒有擰緊,就容易導致空氣進入。在發現點滴進空氣後,要立即檢查輸液管各連接處,將其重新緊密連接,防止更多空氣進入。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若出現不適症狀及時告知醫護人員。
2. 墨菲氏滴管液面過低:墨菲氏滴管內液面過低時,空氣容易隨著液體流動進入血管。此時應先關閉輸液器調節器,擠壓墨菲氏滴管,使液面上升至合適高度,一般為滴管的1/3 - 1/2 ,再打開調節器,繼續輸液。
3. 更換液體不及時:在一瓶液體輸完後沒有及時更換新的液體,空氣就會順著輸液管進入。要及時更換液體,若發現有少量空氣進入,可將輸液管從墨菲氏滴管處分離,輕輕擠壓輸液管,將空氣排出後再重新連接。
4. 輸液結束未及時拔針:輸液結束後沒有及時拔針,外界空氣可能會進入血管。輸液接近尾聲時要密切關注,結束後盡快拔針。若已有空氣進入,讓患者保持安靜,臥床休息,醫護人員會根據情況進行觀察和處理。
5. 注射器抽吸空氣未排盡:在使用注射器往輸液管內推注藥物等操作時,若空氣沒有排盡,就會進入血管。操作時要確保注射器內空氣完全排盡,若發現有空氣進入,應立即夾閉輸液管,將空氣回抽至注射器內,再排盡空氣後繼續輸液。
在輸液過程中,患者和家屬要密切關注輸液情況,包括液體剩餘量、輸液管連接情況等。若發現異常及時呼叫醫護人員,不要自行隨意處理,確保輸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