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後腳腫脹嚴重可通過抬高患肢、冰敷與熱敷、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方法緩解。
1. 抬高患肢:骨折後腳腫脹嚴重時,將患肢抬高至心臟水平以上,利用重力作用促進靜脈血液回流,減輕腳部的腫脹。因為骨折後局部血管受損,血液和組織液滲出導致腫脹,抬高患肢能讓血液更好地回流到心臟,減少局部的血液淤積,從而緩解腫脹。一般建議在休息時使用枕頭或墊子將腳墊高,保持舒適的姿勢,持續進行,尤其是在受傷後的前幾天。
2. 冰敷與熱敷:受傷初期72小時內進行冰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腫脹部位,每次15 - 20分鐘,每天3 - 4次。冰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縮,減少出血和滲出,減輕腫脹和疼痛。72小時後改為熱敷,用熱毛巾或熱水袋熱敷,同樣每次15 - 20分鐘,每天3 - 4次。熱敷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淤血和滲出液的吸收,利於腫脹消退。注意冰敷時避免凍傷皮膚,熱敷時控制好溫度,防止燙傷。
3. 藥物治療:骨折後腳腫脹嚴重可使用邁之靈片、地奧司明片、雲南白藥膠囊等藥物。邁之靈片能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靜脈回流,減輕組織腫脹;地奧司明片可增強靜脈張力,改善微循環,緩解腳部腫脹;雲南白藥膠囊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有助於減輕骨折後的腫脹和疼痛。這些藥物需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使用,根據病情調整劑量和服用時間。
4. 物理治療:可採用紅外線照射、超聲波治療等物理方法。紅外線照射能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有利於腫脹的吸收和消退。超聲波治療通過機械效應、溫熱效應和理化效應,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況,促進骨折部位的修復和腫脹的緩解。一般每周進行3 - 5次物理治療,具體療程根據病情由醫生確定。
5. 手術治療:若骨折後腳腫脹嚴重是由於骨折移位明顯、局部壓迫血管神經等原因導致,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可以復位骨折斷端,解除對血管神經的壓迫,恢復正常的解剖結構,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腫脹。術後需按照醫生的要求進行護理和康復訓練,促進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復。
骨折後腳腫脹嚴重,要嚴格按照醫生的安排進行治療和護理。保持休息,避免過早活動加重腫脹。注意觀察腳部的皮膚顏色、溫度和感覺,若出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飲食上多攝入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促進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