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痛常見的檢查包括體格檢查、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神經電生理檢查、關節穿刺檢查等。
1. 體格檢查:通過視診觀察肢體有無腫脹、畸形、皮膚顏色改變等;觸診檢查局部有無壓痛、腫塊、肌肉緊張度等;還會進行關節活動度、肌力、感覺等方面的檢查,以初步判斷肢體痛的可能原因。
2. 血液檢查:包括血常規,可瞭解有無感染、貧血等情況;血沈、C反應蛋白能反映體內炎症反應程度;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等自身抗體檢查,有助於診斷自身免疫性疾病;血尿酸檢查對痛風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3. 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可觀察骨骼的形態、結構,發現骨折、骨質增生等病變;CT檢查能更清晰地顯示骨骼和軟組織的細節,對一些複雜的骨折、腫瘤等有較好的診斷價值;磁共振成像MRI對軟組織病變,如肌肉、韌帶、半月板損傷等有較高的敏感度。
4. 神經電生理檢查:肌電圖檢查可以評估肌肉和神經的功能狀態,判斷是否存在神經源性或肌源性損害;神經傳導速度測定能瞭解神經傳導功能是否正常,有助於診斷周圍神經病變。
5. 關節穿刺檢查:主要用於關節腔積液的診斷,通過抽取關節液進行常規檢查、生化檢查、細菌培養等,明確積液的性質,判斷是否存在感染、炎症等疾病。
肢體痛的原因複雜多樣,檢查項目的選擇需要根據具體病情和醫生的判斷來決定。如果肢體痛持續不緩解或伴有其他異常症狀,應及時就醫,配合醫生完成相關檢查,以便明確病因並進行針對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