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最常見於眼瞼、下肢、腰骶部、陰囊、面部等。
1. 眼瞼:眼瞼組織酥鬆,皮下組織間隙較大且缺乏彈力纖維,液體容易在此積聚。晨起時,經過一夜平躺,水分在重力作用下較少向下流動,更容易在眼瞼部位出現水腫,常見於腎臟疾病,如腎小球腎炎等,因腎臟濾過功能受損,導致體內水鈉瀦留,最先表現為眼瞼水腫 。
2. 下肢:站立或坐位時,下肢處於身體較低位置,受重力影響,靜脈回流相對緩慢。當身體出現心功能不全、下肢靜脈曲張、低蛋白血症等情況時,血液回流受阻或血管內膠體滲透壓降低,液體滲出到組織間隙,就容易引起下肢水腫,尤其是腳踝和小腿部位較為明顯。
3. 腰骶部:長期臥床的患者,腰骶部是身體與床面接觸的主要部位,局部血液循環相對緩慢,容易導致液體在該部位積聚形成水腫。多見於病情較重、長期臥床不起的患者,如嚴重心力衰竭、晚期腫瘤患者等。
4. 陰囊:陰囊皮膚薄而柔軟,組織酥鬆,當身體出現水腫情況時,陰囊部位也容易受累。常見於一些全身性疾病導致的水腫,如肝硬化腹水患者,由於門靜脈高壓、低蛋白血症等因素,不僅腹部有大量腹水,陰囊也可能出現明顯水腫。
5. 面部:面部水腫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如過敏反應,接觸某些過敏原後,面部皮膚血管通透性增加,液體滲出導致水腫,表現為面部腫脹、瘙癢等;內分泌失調也可能導致面部水腫,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由於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黏液性水腫,多表現為面部及眼瞼的非凹陷性水腫。
身體出現水腫情況時,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日常要注意休息,避免長時間站立或久坐,適當活動促進血液循環。飲食上控制鹽分攝入,避免加重水腫。若因疾病導致水腫,需嚴格按照醫生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定期復查相關指標,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