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由於心臟功能逐漸減退而導致的臨床綜合徵,常見病因包括心肌損害、心臟負荷過重、心律失常、內分泌代謝紊亂及其他因素等。
1. 心肌損害: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肌缺血、壞死或結構改變導致心肌收縮力下降。解決方法主要是改善心肌供血,如使用硝酸酯類藥物、他汀類藥物等,對於心肌病患者可根據病情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藥物。
2. 心臟負荷過重:包括容量負荷過重如瓣膜關閉不全、先天性心臟病等和壓力負荷過重如高血壓、主動脈瓣狹窄等。容量負荷過重可通過手術修復瓣膜等方式減輕負荷,壓力負荷過重則需控制血壓等。
3. 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可使心臟泵血功能下降。可根據心律失常的類型選擇相應的抗心律失常藥物或進行電復律等治療。
4. 內分泌代謝紊亂: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等,可影響心臟功能。甲狀腺功能亢進時需使用抗甲狀腺藥物等治療,甲狀腺功能減退時則補充甲狀腺激素。
5. 其他因素:如長期飲酒、中毒等也可能損傷心臟導致心力衰竭。應避免飲酒及接觸有毒物質等。
注意事項:患者應嚴格遵醫囑進行治療和定期復查,避免過度勞累、情緒激動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延緩心力衰竭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