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預防針針孔紅腫可能是藥物刺激、局部感染、過敏反應、個體差異、注射技術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局部護理、藥物治療等。
1. 藥物刺激:預防針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對局部組織產生刺激,引起紅腫。這是比較常見的情況。通常在注射後數小時至數天內出現。一般無需特殊處理,可自行消退。若紅腫明顯,可在醫生指導下用土豆片局部貼敷,每次15 - 20分鐘,每天3 - 4次;也可使用50%硫酸鎂溶液濕敷,將紗布浸濕後敷於紅腫處,每次15 - 20分鐘,每天2 - 3次;還可塗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輕輕按摩至吸收,每天2 - 3次。
2. 局部感染:注射部位消毒不嚴格或針孔沾水等,可能導致細菌感染,引發紅腫。表現為紅腫、疼痛,嚴重時可能有發熱、局部化膿等症狀。保持局部清潔乾燥,避免搔抓。可遵醫囑外用莫匹羅星軟膏,每天3次;或夫西地酸乳膏,每天2 - 3次;也可塗抹紅霉素眼膏,每天2 - 3次。若症狀嚴重,需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顆粒、頭孢克肟片、阿奇霉素膠囊等,具體用量遵醫囑。
3. 過敏反應:個體對預防針中的某些成分過敏,會出現紅腫,可能伴有瘙癢、皮疹等。遠離過敏原,避免再次接觸可能致敏的物質。症狀較輕時,可外用爐甘石洗劑止癢,每天3 - 4次;口服氯雷他定糖漿、西替利嗪片、依巴斯汀片等抗過敏藥物,具體用法用量遵醫囑。症狀嚴重時需及時就醫。
4. 個體差異:不同人對預防針的反應不同,有些人可能因自身皮膚敏感等個體因素,出現較明顯的紅腫。一般紅腫不嚴重,可先觀察。期間注意保持局部清潔,避免摩擦。可適當冷敷,每次15 - 20分鐘,每天3 - 4次,以減輕紅腫。若紅腫持續不消退或加重,及時就醫。
5. 注射技術:打針時進針角度、深度不當等,可能損傷局部組織,引起紅腫。通常紅腫範圍較小。可先進行局部熱敷,用溫熱的毛巾敷於紅腫處,每次15 - 20分鐘,每天3 - 4次,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紅腫。若紅腫伴有疼痛,可遵醫囑塗抹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每天3 - 4次;或雲南白藥膏,每天更換1 - 2次;也可使用消腫止痛酊,適量塗抹,每天3 - 4次。
打完預防針後要密切觀察針孔部位的變化,保持局部清潔乾燥,避免劇烈運動和搔抓。飲食上盡量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若紅腫持續加重、出現發熱等異常症狀,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