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斑性齦炎可分為以下類型:慢性齦炎、急性齦乳頭炎、青春期齦炎、妊娠期齦炎、藥物性齦炎等。
慢性齦炎:主要表現為牙齦紅腫、出血,刷牙或咬硬物時易出血,牙齦質地鬆軟,探診易出血,齦溝可加深形成假性牙周袋。
急性齦乳頭炎:局部牙齦乳頭出現紅腫、疼痛,尤其在進食刺激性食物時疼痛加劇,有時可伴有局部冷熱刺激痛,患者常因疼痛而影響進食。
青春期齦炎:多見於青春期少年,牙齦腫脹明顯,齦乳頭常呈球狀突起,顏色暗紅或鮮紅,質地鬆軟,易出血,一般炎症程度較重。
妊娠期齦炎:在妊娠期婦女中較為常見,牙齦炎症可加重,表現為牙齦腫脹、易出血,可伴有疼痛,一般在妊娠期的第 2、3 個月出現,分娩後可逐漸減輕。
藥物性齦炎: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可引起牙齦增生,如苯妥英鈉、硝苯地平、環孢素等。牙齦增生可表現為齦乳頭和邊緣齦呈球狀、結節狀增生,質地堅韌,一般不易出血。
注意事項:菌斑性齦炎患者應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定期刷牙、使用牙線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疲勞。如果症狀嚴重或持續不緩解,應及時就醫,遵醫囑進行治療,如潔治、局部用藥等,以控制炎症,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同時,患者應遵醫囑定期復查,以確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