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病的皮膚感染特殊表現常見到罕見依次有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原蟲感染、分枝桿菌感染等。
1. 細菌感染:免疫缺陷病患者皮膚易受多種細菌侵襲,常見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可引發膿皰瘡,表現為皮膚出現薄壁膿皰,易破潰形成蜜黃色結痂;還可能導致癤、癰,癤為單個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初起為紅、腫、痛小結節,後逐漸腫大,頂部冒出黃白色膿頭;癰則是多個相鄰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病變範圍較大,局部紅腫熱痛明顯,伴有全身症狀。
2. 真菌感染:皮膚癬菌感染較為常見,如體癬,表現為邊界清楚的圓形或橢圓形紅斑,邊緣有丘疹、水皰,中央有自愈傾向,形成環形或多環形損害;股癬好發於腹股溝、會陰等部位,症狀與體癬相似。念珠菌感染也不少見,如口腔念珠菌病可在口腔黏膜出現白色斑膜,皮膚念珠菌病常發生於皮膚褶皺處,表現為紅斑、糜爛、滲出等。
3. 病毒感染: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易反復發作,在皮膚黏膜交界處如口唇、鼻孔周圍等出現簇集性小水皰,皰液清亮,有自限性但易復發。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時,沿神經走行分布出現帶狀排列的水皰,伴有明顯神經痛。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可引起各種疣,如尋常疣表現為黃豆大小或更大的與皮膚顏色一致或偏棕褐色的丘疹,表面粗糙。
4. 原蟲感染:卡氏肺孢子蟲雖主要侵犯肺部,但嚴重免疫缺陷時也可累及皮膚,皮膚表現缺乏特異性,可出現紅斑、丘疹等,診斷相對困難,常需結合其他症狀及檢查綜合判斷。
5. 分枝桿菌感染: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在免疫缺陷病患者中逐漸受到關注,皮膚表現多樣,可出現結節、潰瘍、膿腫等,病程慢性,治療相對棘手。
免疫缺陷病患者皮膚感染情況複雜多樣,日常要注意保持皮膚清潔衛生,避免皮膚損傷。一旦發現皮膚異常,如出現紅斑、水皰、膿皰等,應及時就醫。醫生會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詳細檢查,準確判斷感染類型,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患者需積極配合治療,按時用藥,定期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