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內熱應根據飲食不當、積食、外感邪氣、陰虛體質、環境因素等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調整飲食、消食導滯、解表散熱、滋陰清熱、改善環境等。
1. 飲食不當:常因過多食用辛辣、油膩、高熱量食物,如炸雞、辣椒、巧克力等,導致體內積熱。應調整飲食結構,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如蔬菜菠菜、西蘭花、胡蘿蔔、水果蘋果、梨、香蕉、粗糧玉米、燕麥、紅薯等。減少辛辣、油膩、甜食攝入。可適當喝綠豆湯、冬瓜湯清熱。
2. 積食:小孩脾胃功能較弱,暴飲暴食或進食過快,易造成食物在胃腸內停滯不消化,產生內熱。可通過腹部按摩促進消化,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輕柔打圈按摩。適量運動,如散步、跳繩等。藥物可選擇小兒化食丸、保和顆粒、健胃消食片,遵醫囑用藥。
3. 外感邪氣:外感風熱之邪侵襲人體,易入裡化熱,引發內熱。症狀較輕時,可多喝溫水,促進新陳代謝。用溫水擦拭額頭、腋窩、腹股溝等部位散熱。若症狀明顯,可遵醫囑服用銀翹解毒片、雙黃連口服液、小兒豉翹清熱顆粒。
4. 陰虛體質:部分小孩先天陰虛,體內陰液不足,易產生虛熱。可多吃滋陰食物,如百合、銀耳、黑芝麻等。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麥味地黃丸。
5. 環境因素:長期處於高溫、乾燥環境,或穿著過厚,體內熱量無法散髮,導致內熱。應改善居住環境,保持室內溫度22 - 26℃、濕度40% - 60%適宜。根據天氣增減衣物。
日常要關注小孩身體狀況,合理安排飲食與作息,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增強體質。若內熱症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