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將近視分為肝腎不足、心脾兩虛、氣血不足、肝郁氣滯、脾虛濕困等類型。
1. 肝腎不足: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腎藏精,肝腎同源。當肝腎不足時,眼睛得不到充足的滋養,就容易出現近視。此類患者常伴有眼乾、眼澀、視物模糊等症狀,還可能出現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全身症狀。
2. 心脾兩虛:心主血,脾統血,心脾兩虛會導致氣血生化不足,無法上榮於目。這類近視患者往往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食慾不振,同時伴有心悸、失眠等症狀,眼睛容易疲勞,視力逐漸下降。
3. 氣血不足:氣能行血,血能養目。氣血不足時,眼部的營養供應不足,從而影響視力。患者通常表現為視力模糊、眼睛乾澀,還可能有面色蒼白、肢體麻木等症狀,身體較為虛弱,容易疲勞。
4. 肝郁氣滯:肝主疏洩,若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氣郁化火,上擾頭目,也會影響眼睛的正常功能。此類患者常見症狀有眼脹、眼痛、視物不清,還可能伴有情緒煩躁、脅肋脹痛等症狀。
5. 脾虛濕困:脾主運化,若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濕邪內生,上泛於目,可導致近視。患者多有眼眵增多、視物昏花等症狀,同時還可能伴有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脾胃虛弱的表現。
中醫治療近視需根據不同的證型進行辨證論治,通過中藥調理、針灸、推拿等方法改善症狀。同時,保持良好的用眼習慣,避免長時間用眼,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對保護視力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