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涉痛常見的檢查有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神經電生理檢查等。
1. 體格檢查:通過視診觀察牽涉痛部位有無紅腫、畸形等外觀異常;觸診明確疼痛的具體位置、範圍、程度,判斷有無壓痛、腫塊等;還可進行一些特殊的體格檢查動作,輔助判斷可能的病因,比如檢查腹部牽涉痛時進行的反跳痛檢查等,初步評估病情。
2.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可瞭解白細胞、紅細胞等指標,判斷有無感染、貧血等情況;C反應蛋白、血沈等炎症指標有助於發現體內是否存在炎症;心肌損傷標誌物如肌鈣蛋白等,對於判斷是否存在心肌梗死引發的牽涉痛有重要意義;澱粉酶、脂肪酶等檢查可輔助診斷胰腺炎等疾病導致的牽涉痛。
3. 影像學檢查:X線能清晰顯示骨骼的形態、結構,排查是否有骨折等骨骼病變引起的牽涉痛;超聲檢查對腹部臟器、心血管等部位有較好的診斷價值,可發現膽囊炎、膽結石、心臟結構異常等;CT能更詳細地觀察身體內部結構,對於腫瘤、佔位性病變等診斷準確性較高;MRI對神經系統、軟組織等成像效果好,有助於診斷神經受壓等情況。
4. 神經電生理檢查:通過檢測神經的傳導速度、肌電圖等,判斷神經功能是否正常,對於診斷神經損傷、神經炎等引起的牽涉痛有幫助,能明確神經病變的部位和程度。
在進行這些檢查時,要積極配合醫生的安排。如實告知醫生自己的症狀表現、病史、過敏史等信息。檢查前按照醫生的指示做好準備工作,比如某些檢查需要空腹等。檢查過程中保持放鬆,避免因緊張影響檢查結果。若檢查後出現不適或疑問,及時與醫生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