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可分為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膽汁淤積性黃疸等。
1.溶血性黃疸:由於紅細胞破壞過多,產生的非結合膽紅素增多,超過肝細胞的攝取、結合與排泄能力,致使血液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表現為黃疸較輕,呈淺檸檬色,不伴皮膚瘙癢,急性溶血時可有發熱、寒戰、頭痛、嘔吐、腰痛,並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和血紅蛋白尿尿呈醬油色或茶色。
2.肝細胞性黃疸:肝細胞受損致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排泄功能降低,血中非結合膽紅素和結合膽紅素均增高。臨床表現為皮膚、黏膜淺黃至深黃,可伴有乏力、食慾減退、惡心等症狀,嚴重者可有出血傾向、腹水、昏迷等。
3.膽汁淤積性黃疸:由於膽汁排泄受阻,使膽小管和毛細膽管內壓力增大破裂,導致膽汁中的膽紅素反流入血。以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皮膚呈暗黃色,完全阻塞者顏色更深,甚至呈黃綠色,並有皮膚瘙癢及心動過緩,尿色深,糞便顏色變淺或呈白陶土色。
黃疸的類型判斷較為複雜,需要結合患者的具體症狀、體徵以及相關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應及時就醫,聽從醫生的專業診斷和治療建議,以明確病因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促進黃疸的消退和身體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