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損傷、長期腹壓增加、盆底組織發育不良或退行性變、衰老、醫源性原因等是導致子宮脫垂的常見因素。
1. 分娩損傷:分娩過程中,尤其是難產、第二產程延長或經陰道手術助產,可造成盆底肌、筋膜以及子宮韌帶過度伸展、撕裂,若產後過早參加體力勞動,特別是重體力勞動,影響盆底組織張力的恢復,將導致未復舊的子宮不同程度下移。
2. 長期腹壓增加:長期慢性咳嗽、習慣性便秘、經常超重負荷、盆腔內巨大腫瘤或大量腹水等,持續增加腹壓,可使腹腔內壓力長期高於正常,導致子宮向下移位。
3. 盆底組織發育不良或退行性變:有些女性先天性盆底組織發育不良,盆底肌肉、筋膜等結構薄弱,無法為子宮提供足夠支撐,易發生子宮脫垂。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絕經後,卵巢功能減退,雌激素水平下降,盆底組織萎縮退化,也會使盆底支持功能減弱。
4. 衰老: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身體機能逐漸衰退,盆底肌肉、筋膜等支持結構會變得鬆弛,對子宮的支撐能力下降,進而容易引發子宮脫垂,尤其是老年女性更為常見。
5. 醫源性原因:手術等醫源性因素可能損傷盆底支持結構,如果術後沒有妥善恢復,也可能導致子宮脫垂。比如子宮切除術後,改變了盆底的正常解剖結構,影響了盆底的支持功能。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長時間站立或下蹲、減少重體力勞動,積極治療慢性咳嗽和便秘等增加腹壓的疾病。對於絕經後女性,可在醫生評估後適當補充雌激素。產後女性要做好盆底康復訓練,定期進行婦科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