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問醫生logo 快速問醫生

產褥期母體子宮有哪些變化

發佈時間:2025-02-03 22:03:06

產褥期母體子宮的變化主要包括子宮體肌纖維縮復、子宮內膜再生、子宮血管變化、子宮下段及宮頸變化等。

子宮體肌纖維縮復:胎盤娩出後,子宮逐漸恢復至未孕狀態的過程稱為子宮復舊。產後第 1 日宮底平臍,以後每日下降 1 - 2cm。產後 1 周,子宮縮小至約妊娠 12 周大小;產後 6 周,恢復至正常非孕期大小。

子宮內膜再生:胎盤、胎膜從蛻膜海綿層分離並娩出後,遺留的蛻膜分為 2 層,表層發生變性、壞死、脫落,形成惡露的一部分自陰道排出;接近肌層的子官內膜基底層逐漸再生新的功能層,約於產後 3 周,除胎盤附著部位外,宮腔表面均由新生內膜覆蓋;至產後 6 周,胎盤附著部位內膜完全修復。

子宮血管變化:胎盤娩出後,胎盤附著面立即縮小,面積約為原來的一半。子宮復舊導致開放的子宮螺旋動脈和靜脈竇壓縮變窄,數小時後血管內形成血栓,出血量逐漸減少直至停止。若子宮復舊不全,胎盤附著面血栓脫落可導致晚期產後出血。

子宮下段及宮頸變化:產後子宮下段肌纖維縮復,逐漸恢復為非孕時的子宮峽部。胎盤娩出後的宮頸外口呈環狀如袖口。於產後 2 - 3 日,宮口仍可容納 2 指。產後 1 周後宮頸內口關閉,宮頸管復原。產後 4 周,宮頸恢復至非孕時形態。分娩時常發生宮頸外口 3 點及 9 點處輕度裂傷,使初產婦的宮頸外口由產前圓形未產型,變為產後一字形橫裂已產型。

注意事項:產褥期應密切觀察子宮復舊情況,如子宮復舊不良或出現異常出血等情況,應及時就醫。同時,要保持會陰部清潔,避免感染,促進子宮恢復。在飲食方面,應增加營養,以利於子宮修復和身體恢復。

產褥期母體子宮的變化是一個複雜而逐漸恢復的過程,需要產婦及醫護人員的密切關注和護理。

相關文章
產褥期母體子宮有哪些變化
快速問醫生 快速問醫生
關註微信公眾號,立即問醫生微信掃描關註快速問醫生公眾號
近期最多人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