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皮膚出血可能是外力損傷、維生素 K 缺乏、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感染、遺傳性血管性血友病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壓迫止血、補充維生素、藥物治療等。
1. 外力損傷:嬰兒皮膚嬌嫩,受到碰撞、摩擦等外力作用易導致皮膚出血。如不小心被尖銳物品划傷、摔倒磕碰等。輕微出血時,用乾淨紗布或棉球按壓出血部位數分鐘,直至止血;若傷口較大較深,按壓止血後及時就醫,可能需進行清創縫合等處理。
2. 維生素 K 缺乏:嬰兒腸道菌群未完全建立,維生素 K 合成不足,或因母親孕期維生素 K 攝入不足等導致。會出現皮膚瘀斑、鼻出血等。可遵醫囑給嬰兒補充維生素 K1 注射液、維生素 K1 軟膠囊、維生素 K4 片,同時母親適當多吃富含維生素 K 的食物,如綠葉蔬菜等。
3.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自身免疫等因素使血小板遭到破壞,導致凝血功能異常。表現為皮膚瘀點、瘀斑等。可遵醫囑使用潑尼松片、地塞米松片、丙種球蛋白注射液,密切觀察出血情況。
4. 感染:某些細菌、病毒感染可損傷血管內皮,影響凝血功能。如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感染等。積極治療原發病,遵醫囑使用抗感染藥物,如阿莫西林顆粒、頭孢克肟顆粒、利巴韋林顆粒,控制感染後出血症狀多可緩解。
5. 遺傳性血管性血友病:這是一種遺傳性凝血功能障礙疾病。常有皮膚瘀斑、鼻出血、牙齦出血等。需及時就醫,根據病情遵醫囑採取替代治療等。
日常要注意保護嬰兒皮膚,避免外傷;保證營養均衡,按需餵養;密切觀察嬰兒皮膚出血情況,若出血不止或伴有其他異常症狀,如發熱、精神萎靡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