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瘡的發生可能是寒冷刺激、局部血液循環不良、皮膚濕度較高、缺乏運動、個體體質差異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保暖、改善循環、保持皮膚乾燥、適當運動、增強體質等。
1. 寒冷刺激:寒冷是凍瘡發生的主要原因,低溫會使皮膚血管收縮,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暢,進而引發凍瘡。應注意保暖,外出時穿戴足夠的防寒衣物,如厚手套、耳罩、圍巾等。可使用凍瘡膏,如雲南白藥膏、紅霉素軟膏、凍瘡消酊,需遵醫囑用藥,塗抹在凍瘡部位,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症狀。
2. 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自身血液循環較差,會使肢體末端等部位血液供應不足,容易形成凍瘡。可通過按摩促進血液循環,每天定時輕柔按摩易患凍瘡部位。也可遵醫囑口服丹參片、血塞通膠囊、銀杏葉片,改善血液循環,降低凍瘡發生幾率。
3. 皮膚濕度較高:皮膚長時間處於潮濕狀態,散熱加快,更易受寒冷影響引發凍瘡。要保持皮膚乾燥,及時更換潮濕的衣物和鞋襪。洗手、洗腳後盡快擦乾,可適當塗抹凡士林等保濕護膚品,減少水分散失。
4. 缺乏運動:長期缺乏運動,身體新陳代謝減緩,末梢血液循環不佳,增加凍瘡風險。日常應適當進行體育鍛鍊,如散步、慢跑、跳繩等,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耐寒能力。運動頻率可保持每周 3 - 5 次,每次 30 分鐘左右。
5. 個體體質差異:部分人皮膚對寒冷更為敏感,耐寒能力較弱,更容易長凍瘡。可通過飲食調理增強體質,多吃溫熱性食物,如羊肉、桂圓等。還可適當進行耐寒訓練,如用冷水洗臉、洗手,逐漸提高皮膚對寒冷的適應能力,但要注意循序漸進。
日常要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避免長時間處於低溫潮濕環境。若凍瘡症狀嚴重或持續不緩解,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