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可能是肥胖、手術操作不當、縫合技術不佳、局部血運障礙、切口感染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控制體重、規範手術操作、改進縫合方式、改善血運、抗感染等。
1. 肥胖: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層較厚,手術時脂肪組織易因機械損傷、電刀灼傷等發生氧化分解,進而導致脂肪液化。對於肥胖患者,術前應適當控制體重,通過合理飲食和適度運動降低體脂率。術後密切觀察切口情況,若出現脂肪液化,需及時換藥,保持切口清潔,必要時可使用康復新液濕敷,促進切口愈合;也可遵醫囑外用復方黃柏液塗劑、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莫匹羅星軟膏。
2. 手術操作不當:手術中使用電刀時間過長、功率過大,會使脂肪組織局部溫度過高,造成脂肪細胞破裂、壞死,引發脂肪液化。手術醫生應規範操作,合理使用電刀,減少對脂肪組織的損傷。一旦發生脂肪液化,需拆除部分縫線,充分引流液化的脂肪組織,定期換藥,根據情況可使用高滲鹽水濕敷,促進肉芽組織生長;也可遵醫囑口服阿莫西林膠囊、頭孢克肟分散片、甲硝唑片。
3. 縫合技術不佳:縫合時留有死腔、縫線過緊或過松等,會影響局部血液循環和組織愈合,導致脂肪液化。手術中應注意縫合技術,避免死腔形成,確保縫線鬆緊適度。若出現脂肪液化,需拆除部分縫線,通暢引流,必要時可進行二次縫合。同時,可給予紅外線照射等物理治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也可遵醫囑外用雲南白藥氣霧劑、龍珠軟膏、紅霉素眼膏。
4. 局部血運障礙:手術創傷、血管結扎等可導致局部血運不良,脂肪組織因缺乏足夠的血液供應而發生液化。術前應評估患者血管情況,術中盡量減少對血管的損傷。術後若發現血運障礙,可通過局部按摩、熱敷等方法改善血運。對於脂肪液化區域,需及時清理,保持引流通暢;也可遵醫囑口服血府逐瘀膠囊、三七片、丹參滴丸。
5. 切口感染:細菌感染會破壞脂肪組織,引發炎症反應,導致脂肪液化。術前應做好皮膚準備,術中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術後若發生感染,應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治療,如遵醫囑靜脈滴注注射用頭孢曲松鈉、注射用青霉素鈉、鹽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同時,加強切口換藥,清除膿性分泌物,促進切口愈合。
術後要保持切口清潔乾燥,避免劇烈運動和外力牽拉切口,防止切口裂開。飲食上多攝入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切口愈合。定期到醫院復查,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異常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