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衰竭引起出血應根據血小板功能異常、凝血因子缺乏、血管壁異常、透析相關因素、感染等原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改善血小板功能、補充凝血因子、改善血管壁狀態、調整透析方案、控制感染等。
1. 血小板功能異常:慢性腎衰竭時,體內毒素蓄積等可影響血小板功能,導致出血傾向增加。可遵醫囑使用重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刺激血小板生成;氨甲環酸片,抑制纖維蛋白溶解;酚磺乙胺注射液,增強血小板功能。同時積極治療基礎疾病,促進體內毒素排出。
2. 凝血因子缺乏:腎衰竭可導致某些凝血因子合成減少或消耗增加。可遵醫囑補充新鮮冰凍血漿,補充多種凝血因子;維生素K1注射液,促進凝血因子合成;冷沈澱,補充凝血因子Ⅷ等。定期監測凝血指標,調整治療。
3. 血管壁異常:長期的慢性腎衰竭可使血管壁結構和功能改變,脆性增加易出血。可遵醫囑使用維生素C片,改善血管壁韌性;蘆丁片,增強血管抵抗力;羥苯磺酸鈣膠囊,改善微循環和血管壁功能。注意避免外傷。
4. 透析相關因素:透析過程中使用的抗凝劑等可能導致出血。可遵醫囑調整抗凝方案,如採用局部枸櫞酸鈉抗凝;魚精蛋白注射液,中和肝素;更換透析膜,減少對血液成分的破壞。密切觀察透析過程中的出血情況。
5. 感染:感染可誘發或加重出血傾向。可遵醫囑使用頭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膠囊、左氧氟沙星片等控制感染。積極尋找感染源,加強營養支持,提高機體抵抗力。
日常要注意休息,避免劇烈活動和碰撞,防止外傷出血。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抓撓。按照醫生要求定期復查血常規、凝血功能等指標,及時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