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趾受傷後腫了應根據外傷、感染、局部血液循環障礙、過敏、痛風等原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休息、冷敷、抬高患肢、藥物治療等。
1.外傷:腳趾受到直接撞擊、擠壓等外傷,導致局部組織受損,出現腫脹。應立即停止受傷部位的活動,避免進一步加重損傷。可在受傷後的 24 小時內進行冷敷,每次 15 - 20 分鐘,每天 3 - 4 次,以減輕腫脹和疼痛。之後可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如雲南白藥氣霧劑、三七傷藥片、活血止痛膠囊等,遵醫囑用藥。
2.感染:腳趾受傷後未及時處理或傷口被污染,容易引起感染,導致腫脹、疼痛、發熱等症狀。需用碘伏等消毒劑對傷口進行消毒,保持傷口清潔乾燥。可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膠囊、頭孢克肟片、羅紅霉素膠囊等,遵醫囑用藥。
3.局部血液循環障礙: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導致腳趾局部血液循環不暢,引起腫脹。要注意休息,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可以進行局部按摩,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腫脹。
4.過敏:接觸某些過敏原,如鞋子、襪子等,可能引起腳趾過敏,導致腫脹、瘙癢等症狀。應立即脫離過敏原,用清水清洗患處。可口服抗過敏藥物,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撲爾敏片等,遵醫囑用藥。
5.痛風:體內尿酸代謝紊亂,導致尿酸鹽沈積在腳趾關節處,引起痛風發作,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要注意飲食,避免高嘌呤食物,如海鮮、動物內臟等。可口服降尿酸藥物,如苯溴馬隆片、非布司他片、別嘌醇片等,遵醫囑用藥。
受傷後要密切觀察腫脹情況,若腫脹持續不消退或加重,應及時就醫。同時要保持傷口清潔,避免感染,遵醫囑進行治療和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