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壓增高的處理措施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一般處理、過度換氣、冬眠低溫療法等。
1. 藥物治療:通過使用脫水劑如甘露醇,快速靜脈滴注可迅速提高血漿滲透壓,使腦組織內水分向血漿轉移,從而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還可使用利尿劑如呋塞米,通過抑制腎小管對電解質的重吸收,減少腦脊液生成,間接降低顱內壓;糖皮質激素如地塞米松等,能穩定細胞膜及溶酶體膜,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腦脊液生成,有助於減輕腦水腫。
2. 手術治療:對於因顱內佔位性病變如腫瘤、血腫等導致顱內壓增高,手術切除病變是最根本的治療方法;若無法完全切除病變,可進行腦脊液分流術,將腦脊液引流至身體其他部位,以降低顱內壓,如腦室腹腔分流術等;去骨瓣減壓術則是通過去除部分顱骨,擴大顱腔容積,降低顱內壓力。
3. 一般處理:患者需臥床休息,床頭抬高15° - 30°,以利於顱內靜脈回流,減輕腦水腫;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因呼吸道梗阻導致二氧化碳瀦留,加重顱內壓增高;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生命體徵等變化,及時發現病情變化並處理;同時要限制液體入量,避免過多補液加重腦水腫。
4. 過度換氣:通過增加呼吸頻率和深度,排出體內二氧化碳,使腦血管收縮,減少腦血流量,從而降低顱內壓。一般將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維持在30 - 35mmHg 為宜。
5. 冬眠低溫療法:應用冬眠藥物如氯丙嗪、異丙嗪等,配合物理降溫,使患者體溫維持在32 - 34℃,降低腦代謝率,減少腦組織氧耗量,增加腦對缺氧的耐受力,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
在對顱內壓增高患者進行處理時,要全面綜合考慮患者的具體病情,嚴格按照規範操作。治療過程中需密切關注各項指標變化,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確保患者得到持續、有效的治療與護理,以促進病情穩定和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