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瘻可能是分娩損傷、手術損傷、外傷、腸道疾病、先天性畸形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手術修復、藥物治療等。
1. 分娩損傷:分娩過程中,尤其是難產時,產道長時間受壓,導致局部缺血壞死,形成糞瘻。對於新鮮的損傷,應在分娩後及時進行修補手術;陳舊性糞瘻,需待局部組織炎症消退後,一般在產後3-6個月進行手術修復。
2. 手術損傷:盆腔、直腸等部位手術操作不當,可能損傷腸管與陰道或其他部位,引發糞瘻。若術中發現損傷,應立即進行修補;術後發生糞瘻,需先控制感染,待炎症穩定後,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修復。
3. 外傷:會陰部受到銳器刺傷、高處墜落等外傷,可能導致直腸與周圍組織貫通,形成糞瘻。需及時清創,對損傷的腸管和周圍組織進行修復,術後給予抗感染治療,如遵醫囑使用頭孢克肟膠囊、甲硝唑片、阿莫西林顆粒。
4. 腸道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病變累及腸壁全層,導致腸穿孔並與周圍組織相通形成糞瘻。先積極治療原發病,使用柳氮磺吡啶腸溶片、美沙拉嗪緩釋顆粒、奧沙拉嗪鈉膠囊等藥物控制炎症,必要時進行手術治療。
5. 先天性畸形:胚胎發育過程中,腸道與周圍組織發育異常,可出現先天性糞瘻。確診後一般需盡早進行手術矯正畸形,恢復正常解剖結構。
術後要保持局部清潔,避免劇烈運動,防止腹壓增加影響傷口愈合。飲食上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定期復查,以便及時發現問題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