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癲癇藥物的不良反應主要有中樞神經系統反應、血液系統反應、肝腎功能損害、過敏反應、致畸作用等。
1. 中樞神經系統反應:表現多樣,常見的有嗜睡、頭暈、乏力等,這會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和工作效率,使患者容易感到疲倦、精神難以集中。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共濟失調,表現為走路不穩、動作不協調,嚴重時甚至影響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另外,還可能出現精神症狀,如抑鬱、焦慮、易激惹等情緒改變,少數患者可能出現幻覺、妄想等嚴重精神異常。
2. 血液系統反應:可導致血細胞減少,例如白細胞減少,使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感染,如頻繁感冒、呼吸道感染等。血小板減少則可能增加出血的風險,表現為皮膚瘀點、瘀斑、鼻出血、牙齦出血等。嚴重的全血細胞減少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需要及時就醫處理。
3. 肝腎功能損害:部分抗癲癇藥物在體內代謝過程中,可能對肝臟和腎臟產生損害。肝臟損害表現為肝功能指標異常,如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升高等,患者可能出現食慾不振、惡心、嘔吐、黃疸等症狀。腎臟損害則可能影響腎功能,出現蛋白尿、血尿等,長期可導致腎功能減退。
4. 過敏反應:輕者可出現皮疹、瘙癢等皮膚症狀,一般在用藥後不久出現,皮疹形態多樣,可表現為紅斑、丘疹等。嚴重的過敏反應可能導致剝脫性皮炎、血管神經性水腫等,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5. 致畸作用:對於妊娠期女性,某些抗癲癇藥物可能會對胎兒產生致畸作用,增加胎兒畸形的發生風險,如胎兒神經管畸形、唇齶裂、先天性心臟病等。
在使用抗癲癇藥物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權衡藥物的療效和不良反應。用藥期間需定期進行相關檢查,如血常規、肝腎功能等,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若出現不適症狀,應及時告知醫生,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