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可分為中樞性尿崩症、腎性尿崩症、妊娠期尿崩症、原發性煩渴、藥物性尿崩症等。
1. 中樞性尿崩症: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抗利尿激素合成、分泌或釋放不足所引起。常見病因包括下丘腦 - 垂體部位的腫瘤、手術、外傷等,使得抗利尿激素產生或運輸障礙,從而出現多尿、煩渴、多飲等典型症狀,尿量可多達5 - 10L/d甚至更多,尿比重常在1.001 - 1.005之間。
2. 腎性尿崩症:是一種腎小管對抗利尿激素不敏感或無反應的疾病。多為遺傳性疾病,也可因某些藥物、電解質紊亂等後天因素導致。患者體內抗利尿激素水平正常,但腎臟不能對其作出正常反應,同樣表現為多尿、低比重尿等症狀,治療相對複雜,需針對具體病因進行處理。
3. 妊娠期尿崩症:在妊娠期發生,可能與妊娠期體內激素水平變化有關。胎盤會產生一種酶,加速抗利尿激素的代謝,導致抗利尿激素缺乏,引起尿崩症。一般在妊娠後期出現症狀,分娩後可逐漸緩解。
4. 原發性煩渴:患者因精神因素等原因,主動大量飲水,導致尿液稀釋和多尿。與其他類型尿崩症不同,其抗利尿激素分泌和腎臟對其反應通常是正常的,但長期過度飲水可能會影響腎臟功能。
5. 藥物性尿崩症:某些藥物如鋰鹽、兩性霉素B等,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影響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或損害腎小管功能,從而引發尿崩症。停用相關藥物後,症狀可能會有所改善。
尿崩症的診斷和治療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患者應及時就醫,配合醫生進行相關檢查,明確病因後接受規範治療,定期復查,以維持身體的水鹽平衡和正常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