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分為前葉、中葉、後葉,這種劃分基於垂體的解剖結構和功能差異。
1.前葉:遠側部是腺垂體的主要部分,有多種內分泌細胞,如嗜酸性細胞、嗜鹼性細胞和嫌色細胞。嗜酸性細胞又分為生長激素細胞和催乳素細胞。生長激素細胞分泌生長激素(GH),生長激素對機體生長髮育起關鍵作用,特別是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能刺激骨骼生長和促進蛋白質合成。遠側部的激素分泌受下丘腦調節,下丘腦分泌的促激素釋放激素和抑制激素通過垂體門脈系統運輸到遠側部,調節腺細胞的分泌活動。
2.中葉:人類垂體中間部相對不發達,中間部主要含有能分泌黑素細胞刺激素(MSH)的細胞。黑素細胞刺激素在低等脊椎動物中,主要作用是調節皮膚色素細胞中黑色素的分布,從而改變動物的體色,用於偽裝、求偶等行為。中葉的分泌活動也受到下丘腦的調控,下丘腦分泌的相關調節因子通過垂體門脈系統或神經纖維等途徑作用於中間部細胞,控制黑素細胞刺激素的分泌。
3.後葉:神經部主要由無髓神經纖維和神經膠質細胞組成,是下丘腦神經元軸突的延伸部分,本身不能合成激素,主要功能是儲存和釋放由下丘腦合成的抗利尿激素(ADH)和催產素(OXT)。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是調節腎臟對水的重吸收,當人體缺水時,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腎集合管對水的通透性增強,從而減少尿量,維持體內的水平衡。神經部的激素釋放是神經調節的過程,當相應的神經衝動傳到神經部時,神經末梢釋放激素進入血液循環。
綜上所述,垂體的三葉結構反映了其在內分泌系統中的核心地位,通過分泌不同的激素來調控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代謝等多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