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的皮膚病變有脂溢性皮炎、單純皰疹、帶狀皰疹、卡波西肉瘤、皮膚黏膜念珠菌病等。
1. 脂溢性皮炎:主要表現為皮膚油膩、脫屑,常見於頭面部、胸背部等皮脂腺豐富的部位。皮疹通常為紅斑基礎上的油膩性鱗屑,可伴有瘙癢。病情嚴重程度因人而異,部分患者症狀較輕,僅表現為局部皮膚輕度發紅和少量脫屑;而有些患者則可能出現大片紅斑、鱗屑增多,甚至影響外觀和生活質量。
2. 單純皰疹:好發於口唇、生殖器等部位。初起時局部皮膚會有灼熱、瘙癢或刺痛感,隨後出現成群的小水皰,皰液清亮。水皰可在數日後破潰、結痂,一般1-2周可自行愈合,但容易復發。在艾滋病患者中,由於免疫力低下,單純皰疹可能發作更為頻繁,症狀也可能更嚴重。
3. 帶狀皰疹:常沿神經分布,多發生在胸部、腰部等部位。發病前可有乏力、低熱等前驅症狀,隨後局部皮膚出現疼痛,接著出現紅斑、水皰,水皰簇集成群,皰群之間皮膚正常。帶狀皰疹引起的疼痛較為劇烈,尤其是老年艾滋病患者,疼痛可能持續較長時間,甚至遺留神經痛。
4. 卡波西肉瘤:是艾滋病患者較為嚴重的皮膚病變之一。多見於皮膚黏膜,表現為紫紅色或深藍色的斑片、丘疹、結節或腫塊,可融合成片。病變可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常見於下肢、面部、頸部等。卡波西肉瘤的出現往往提示艾滋病病情進展到較嚴重階段。
5. 皮膚黏膜念珠菌病:好發於口腔、外陰等部位。口腔念珠菌病表現為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假膜,不易擦去,強行擦去後可見黏膜潮紅、粗糙;外陰念珠菌病則表現為外陰瘙癢、灼痛,局部皮膚黏膜紅腫,伴有白色豆腐渣樣分泌物。
艾滋病患者若出現皮膚病變,應及時就醫,積極配合治療,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搔抓,合理飲食,增強營養,以提高身體免疫力,有助於控制病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