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竇潰瘍和糜爛在病變程度、症狀表現、治療方法、癌變風險等方面存在差異。
1. 病變程度:
胃竇潰瘍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後形成的慢性潰瘍,病變通常較深,可穿透黏膜肌層,甚至達到更深層次。胃竇糜爛則是胃黏膜表層的炎症、破損,病變相對較淺,一般不超過黏膜肌層。
2. 症狀表現:
胃竇潰瘍的疼痛具有節律性,多在進食後一段時間出現,然後緩解,還可能伴有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時可出現黑便、嘔血。胃竇糜爛的症狀相對較輕,可能僅有上腹部不適、隱痛、腹脹等,部分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症狀。
3. 治療方法:
胃竇潰瘍的治療通常需要較長時間,一般採用抑酸藥、胃黏膜保護藥等聯合治療,治療週期可能在4 - 8周甚至更長。胃竇糜爛的治療相對較短,主要是對症治療,使用抑酸藥、胃黏膜保護藥等,一般2 - 4周症狀可緩解。
4. 癌變風險:
胃竇潰瘍發生癌變的可能性相對較小,但如果長期不愈合、反復發作,也有一定的癌變風險。胃竇糜爛一般癌變風險較低,但如果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也可能導致病情加重。
胃竇潰瘍和糜爛都需要引起重視。平時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飲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煙限酒。如果出現胃部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明確診斷後接受規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