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足太陰脾經的穴位有隱白、太白、公孫、三陰交、血海等。
1. 隱白:位於足大趾內側,趾甲角旁開0.1寸。是足太陰脾經的井穴,可寧神止血,健脾補氣,常用於治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尿血等多種出血證,以及癲狂、多夢、驚風等神志疾患。
2. 太白: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為足太陰脾經的原穴和輸穴,能健脾和胃,行氣止痛,主治胃痛、腹脹、腸鳴、洩瀉、便秘等脾胃病證,以及體重節痛等。
3. 公孫:在足內側緣,當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是足太陰脾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衝脈,有健脾和胃,調暢氣機的作用,可治療胃痛、嘔吐、腹痛、洩瀉、痢疾等脾胃病症,還能治療心煩失眠、狂證等神志病。
4.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能健脾和胃,調補肝腎,行氣活血,疏經通絡,主治腸鳴腹脹、洩瀉、月經不調、帶下、陰挺、不孕、滯產等多種病症。
5.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有化血為氣,運化脾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婦科病症,以及癮疹、皮膚瘙癢等血熱性皮膚病。
人體穴位較為複雜,在進行穴位相關的保健或治療時,應先咨詢專業醫生,瞭解自身身體狀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穴位和方法,避免因操作不當對身體造成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