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的發病機制主要與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酸分泌過多、胃黏膜保護作用減弱、藥物因素、遺傳因素等有關。
1. 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憑借其螺旋形結構容易鑽透胃黏膜,損傷胃黏膜的保護屏障,使得胃酸更容易侵襲胃黏膜,從而引發胃潰瘍。還能產生多種毒素和酶,干擾胃黏膜細胞的正常代謝和修復,破壞胃內環境的平衡,增加胃潰瘍發病風險。
2. 胃酸分泌過多:
胃酸是胃消化食物的重要物質,但當胃酸分泌過量時,胃黏膜會受到過度刺激和腐蝕。胃酸可以直接損傷胃黏膜上皮細胞,破壞黏膜的完整性,使胃黏膜更容易受到其他有害因素的侵害,長期作用下就可能導致胃潰瘍的形成。
3. 胃黏膜保護作用減弱:
正常情況下胃黏膜有自身的保護機制,如黏液層、黏膜屏障等。但當某些因素如長期吸煙、酗酒、精神壓力過大等,會削弱胃黏膜的保護作用。黏液分泌減少、黏膜血流供應不足等,都使得胃黏膜難以抵御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蝕,進而引發潰瘍。
4. 藥物因素:
一些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等,會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其合成受抑制後,胃黏膜的保護功能下降,容易出現潰瘍。長期或大量使用這類藥物,會增加胃潰瘍的發病幾率。
5. 遺傳因素:
部分胃潰瘍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現象,某些遺傳基因可能影響胃黏膜的結構和功能,使個體對胃潰瘍的易感性增加。遺傳因素可能通過影響胃酸分泌、胃黏膜修復能力等方面,在胃潰瘍的發病中發揮作用。
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飲食上定時定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煙限酒。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基礎疾病,按要求服用藥物,定期進行體檢,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