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炎主要包括皰疹性口炎、潰瘍性口炎、鵝口瘡、藥物過敏性口炎等。
1. 皰疹性口炎: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多見於6歲以下兒童,尤其是半歲至2歲嬰幼兒。起病時發熱可達38 - 40℃,1 - 2天後口腔黏膜廣泛充血水腫,隨後出現成簇小水皰,水皰破潰後形成淺潰瘍,表面覆蓋黃白色假膜,周圍黏膜充血發紅,患兒常有拒食、流涎、煩躁等症狀。
2. 潰瘍性口炎:主要由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引起。口腔黏膜充血、水腫,隨後形成大小不等糜爛面或淺潰瘍,邊界清楚,表面有纖維素性滲出物形成的灰白色假膜,拭去假膜可見溢血的創面,患兒疼痛明顯,常伴有發熱、煩躁、食慾減退等全身症狀。
3. 鵝口瘡: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見於新生兒、營養不良、腹瀉、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糖皮質激素的患兒。口腔黏膜表面出現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塊樣小點或小片狀物,可逐漸融合成大片,不易拭去,若強行擦拭,局部黏膜潮紅、粗糙,可有溢血,一般不影響吃奶,無全身症狀。
4. 藥物過敏性口炎:是藥物通過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徑進入人體後,引起口腔黏膜的變態反應。口腔黏膜出現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水皰,水皰破潰後形成糜爛或潰瘍,表面有滲出物,疼痛明顯,可伴有皮膚損害,如紅斑、丘疹、水皰等,嚴重者可出現全身症狀。
日常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潔,根據不同年齡段選擇合適的清潔方式,如嬰幼兒可在進食後餵少量溫開水清潔口腔。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不潔食物。對於正在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質激素的患者,需嚴格按醫囑用藥,不可自行增減劑量或停藥。若發現口腔有異常表現,應及時就醫診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