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手術切口感染的診斷標準主要有淺表切口有紅、腫、熱、痛等,深部切口有壓痛等,切口有膿性分泌物等,切口組織病理檢查發現病原菌等,伴有全身症狀如發熱等。
1. 淺表切口有紅、腫、熱、痛:術後30天內,手術切口處皮膚出現紅腫,局部溫度升高,伴有疼痛,觸診時疼痛加劇。這是較為常見的早期表現,一般在切口周圍較為明顯,範圍可逐漸擴大。
2. 深部切口有壓痛:深部切口感染時,在切口深部可觸及壓痛,可能伴有硬結或波動感。這種情況相對淺表感染稍少見,通常提示感染已累及深部組織,如肌肉、筋膜等。
3. 切口有膿性分泌物:當切口出現膿性分泌物時,基本可確定存在感染。分泌物可為黃色、綠色、白色等不同顏色和質地,量可多可少,這是感染較為明確的徵象之一。
4. 切口組織病理檢查發現病原菌:通過對切口組織進行病理檢查,若發現病原菌存在,是診斷手術切口感染的重要依據。但這種檢查相對複雜,不是常規首先採用的方法。
5. 伴有全身症狀如發熱:部分患者除了局部切口的表現外,還可能出現全身症狀,如發熱、寒戰、乏力等。這表明感染可能已擴散,引起了全身性的炎症反應。
手術切口感染的診斷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判斷,醫生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評估。患者術後應保持切口清潔乾燥,遵循醫護人員的指導進行護理和康復,若發現切口有異常變化,應及時告知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