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積液和腹股溝斜疝在發病機制、臨床表現、透光試驗、超聲檢查等方面存在區別。
1. 發病機制:
鞘膜積液是鞘膜腔內積聚的液體超過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腫。胎兒在發育過程中,鞘狀突在不同部位閉合不全,導致鞘膜腔與腹腔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通道,腹腔內液體流入鞘膜腔形成積液。腹股溝斜疝是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管深環突出,向內下、向前斜行經腹股溝管,再穿出腹股溝淺環,甚至進入陰囊的一種腹外疝。主要是由於腹壁存在薄弱點或缺損,在腹內壓增高的情況下,腹腔臟器被擠入疝囊。
2. 臨床表現:
鞘膜積液一般無明顯症狀,多在體檢或偶然情況下發現。陰囊或腹股溝區出現囊性腫塊,呈慢性、無痛性逐漸增大。腫塊大小不一,一般不引起疼痛,較大時可有墜脹感。腹股溝斜疝腹股溝區出現可復性腫塊,即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勞動時腫塊突出,平臥休息或用手推送後腫塊可回納腹腔。腫塊有時可墜入陰囊,伴有墜脹感或疼痛,若發生嵌頓,可出現劇烈疼痛、惡心、嘔吐等腸梗阻症狀。
3. 透光試驗:
鞘膜積液透光試驗陽性,即在暗室中用手電筒照射腫塊,腫塊呈現透光性。腹股溝斜疝透光試驗陰性,因為疝內容物多為實質性臟器或腸管等,不透光。
4. 超聲檢查:
鞘膜積液超聲顯示鞘膜腔內有液性暗區,無實質性臟器或腸管等結構。腹股溝斜疝超聲可發現腹股溝管內有實質性或混合性回聲,可見腸管蠕動等疝內容物的特徵性表現。
若發現陰囊或腹股溝區有腫塊,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患者應積極配合治療,避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