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表現有黃疸、貧血、肝脾腫大、膽紅素腦病、胎兒水腫等。
1. 黃疸:新生兒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最常見的表現就是黃疸。由於紅細胞破壞增多,膽紅素生成過多,超過了新生兒肝臟的代謝能力,導致膽紅素在體內積聚,從而出現皮膚、鞏膜等部位黃染。黃疸通常出現得較早,且進展迅速,程度往往較重。
2. 貧血:紅細胞大量破壞會引發貧血。患兒可表現為面色蒼白,因為血紅蛋白減少,血液攜帶氧氣的能力下降,導致皮膚失去正常的紅潤色澤。同時,還可能出現精神萎靡、反應差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心臟功能,出現心率加快、心臟擴大等表現。
3. 肝脾腫大:在溶血過程中,脾臟和肝臟會發揮清除破壞紅細胞的作用,從而出現代償性增生,導致肝脾腫大。一般在腹部查體時可觸及腫大的肝臟和脾臟,這也是較為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
4. 膽紅素腦病:當膽紅素水平過高,尤其是未結合膽紅素透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時,可引起膽紅素腦病。患兒早期可表現為嗜睡、反應低下、吸吮無力等,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抽搐、角弓反張等嚴重症狀,若不及時治療,可遺留神經系統後遺症。
5. 胎兒水腫:這是較為罕見但嚴重的表現。嚴重溶血可導致胎兒在宮內出現全身性水腫,表現為皮膚發亮、皮下組織水腫、胸腔及腹腔積液等,常提示病情危重。
新生兒出現上述表現時,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明確診斷後積極治療,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保障新生兒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