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脫垂與分娩損傷、長期腹壓增加、盆底組織發育不良或退行性變、醫源性原因、先天性因素等有關。
1.分娩損傷:分娩過程中,尤其是難產、產程延長等,可導致盆底肌肉、筋膜和韌帶過度伸展、撕裂,若產後未得到良好修復,子宮失去支撐,易發生脫垂。應重視分娩過程的正確處理,避免產傷,產後進行盆底康復訓練。
2.長期腹壓增加:慢性咳嗽、便秘、長期負重勞動等,使腹壓長期高於正常,可向下壓迫子宮,逐漸導致子宮脫垂。需積極治療慢性疾病,避免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
3.盆底組織發育不良或退行性變:部分女性盆底組織先天發育較差,或隨著年齡增長,盆底組織出現退行性變,彈性和支撐力下降,引發子宮脫垂。可通過盆底肌鍛鍊增強盆底功能。
4.醫源性原因:手術、放療等醫源性損傷盆底組織,可能引起子宮脫垂。手術操作應規範,盡量減少對盆底組織的損傷。
5.先天性因素:極少數女性存在先天性盆底組織缺陷,導致子宮脫垂。需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評估和處理。
應定期進行婦科檢查,產後及時康復,避免增加腹壓的行為,以預防子宮脫垂。